在咱们这个网络信息无处不在的时代,很多人可能觉得看电视就是打开手机APP或者智能电视那么简单。
但实际上,有一群技术爱好者,他们玩的可是更硬核、更有挑战性的东西——用自己架设的卫星天线,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大锅”,去捕捉几万公里外太空卫星发射的电视信号。
这不仅仅是为了看节目,更像是一场探索未知的技术冒险。
最近,这个圈子里就因为一颗远在天边的俄罗斯卫星,掀起了一阵不小的波澜。
事情的起因是,一颗位于东经80度的俄罗斯“快车80”(Express-80)通信卫星,悄悄地对它的一组广播信号进行了升级。
具体来说,就是将原来的信号格式,换成了更高级的高清格式,并且加上了密码锁。
这组信号的接收参数是12535 H 30000。
这串数字对于普通人来说可能像天书,但对于卫星发烧友们来说,这无异于一张藏宝图。
消息一出,立刻点燃了大家的热情,一场跨越国界的信号接收实战挑战,就此展开。
首先,要挑战就得先了解对手。
这颗“快车80”卫星,和它旁边不远处的兄弟“快车75”,都是俄罗斯的通信卫星。
对于我们国家的接收爱好者来说,接收俄罗斯的卫星信号一直都存在一个普遍性的难题。
卫星信号的覆盖范围就像手电筒的光束,有一个中心最亮的区域,越往边缘光线就越弱。
我们国家很多地区,特别是中东部和南方,恰好就处在这颗俄罗斯卫星信号覆盖范围的边缘地带。
这就意味着,我们能接收到的信号非常微弱,就像在风中聆听远处传来的微弱耳语,对设备和技术的要求都非常高。
一位经验丰富的爱好者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亲自下场试一试。
他深知这次挑战的难度,所以准备工作做得相当充分。
他搬出了一套专业的设备:一口直径1.1米的ku波段天线,这是捕捉微弱信号的基础保障;一台高清卫星接收机,负责解码和处理信号;还有一个寻星仪,这是整个调试过程中最关键的导航工具,能实时显示信号强度,让看不见摸不着的电波变得可视化。
当然,还有连接用的同轴线和一些小配件。
最有意思的是,他的工具堆里还有一样非常接地气的东西——一块普普通通的砖头。
这块砖头看似不起眼,却在后来的调试中发挥了意想不到的关键作用。
由于这是他第一次尝试接收东经80度的这颗卫星,完全没有经验可循,直接对准一个陌生的太空坐标去寻找,无异于大海捞针。
于是,他采用了一种在爱好者圈子里广为流传的、非常聪明的办法,叫做“参考法”。
这个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先找一个离目标很近、信号又特别强、自己非常熟悉的“参照物”作为跳板。
这就好比你要在漆黑的夜里找一个不起眼的小门,最聪明的办法不是到处乱摸,而是先找到旁边那个灯火通明的地标建筑,然后再根据相对位置,就能轻松找到小门了。
他选择的“参照物”是位于东经76.5度的“亚太7号”卫星。
这颗卫星距离目标80度卫星非常近,而且信号强度极大,在国内大部分地区都非常好接收。
他把所有设备连接好,在寻星仪里输入了亚太7号卫星上一组信号最强的参数。
接下来,就是调整天线的两个关键角度:方位角和仰角。
方位角决定天线朝向的水平方向,是南偏东还是南偏西。
这里有一个简单的判断方法:如果你所在地的经度小于卫星的经度,天线就要朝向南偏东;反之,则朝向南偏西。
如果实在搞不清楚,拿出手机打开指南针应用,校准后就能提供准确的方向。
更考验技巧的是仰角,也就是天线要抬起多高的角度。
根据以往的经验,接收76.5度这颗卫星时,仰角比较低,天线需要抬得比较高。
直接在天线支架的刻度上慢慢调整费时费力,这时候,那块准备好的砖头就派上了用场。
他直接把砖头垫在了天线底座的后方,整个天线自然地就抬起了一个合适的角度。
这种看似“土法”的操作,其实是无数次实践总结出的宝贵经验,体现了民间爱好者的智慧和创造力。
他一边轻轻地转动垫着砖头的天线,一边全神贯注地盯着寻星仪的屏幕。
当寻星仪发出了“滴滴滴”的急促蜂鸣声,屏幕上的信号质量条猛地从零跳起时,他知道,第一步成功了。
成功锁定76.5度这个“参照物”后,最关键的时刻到来了。
他小心翼翼地在寻星仪里换上我们最初的目标——东经80度卫星的参数12535 H 30000。
然后,他以极其缓慢的速度,将天线从76.5度的方向,向东边,也就是80度的方向,平移了那么一点点。
这个过程需要极大的耐心和精准的控制,幅度稍大就可能错过微弱的信号。
就在这毫米级的挪动中,寻星仪再次欢快地叫了起来,屏幕上出现了来自36000公里外“快车80”的信号!
接下来就是反复的微调,将方位角、仰角和高频头的极化角调整到最佳位置,让信号质量达到峰值,然后拧紧所有螺丝,将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牢牢固定住。
将信号线接入室内的接收机,进行“盲扫”——也就是让机器自动搜索这个频率下的所有频道。
结果出来后,略有遗憾。
由于他使用的高频头是比较常见的10750单本振型号,这种高频头的工作频率范围有限,无法接收11700MHz以下的信号。
而不巧的是,这颗卫星上的一些免费节目,恰好就分布在那个频段。
所以,最终只成功下载了两个频道。
虽然因为语言问题看不懂节目内容,但从画面来看,画质非常清晰,色彩也很饱满,即便是标清节目也远超一般水平,这确实是俄罗斯卫星信号的一大特点。
这次成功的实践也验证了几个重要的结论。
在信号覆盖的边缘地区,天线的口径大小是决定成败的硬道理。
他用一个75厘米的小天线尝试了一下,结果是毫无信号。
而换上1.1米的天线,信号虽然出来了,但强度也只能说是勉强够用。
这说明,对于弱信号来说,天线尺寸大一圈,接收能力可能就是天壤之别。
相信如果换上他家里那口1.35米、用料厚实的大天线,信号质量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
这也给其他想尝试的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数据:想要挑战高难度,设备一定不能含糊。
同时,如果想看到更多的节目,就需要更换一个能覆盖更宽频率范围的9750/10600双本振高频头。
这次挑战虽然有一定难度,但通过巧妙的“参考法”,大大降低了入门门槛,也再次证明了在探索和实践中,智慧和经验远比单纯的设备堆砌更为重要。
配资世界门户,配资平台投资,配资平台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