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几次海空合围的画面,很多人是从“联合利剑-2024A”和“联合利剑-2024B”记住的。2024年5月下旬,东部战区组织多维度封锁与打击;紧接着10月中旬,又一次全岛覆盖、火力协同更密。到了2025年4月初,环台演练再来一轮,马祖与台湾周边海空火箭齐动,节奏没有迟缓,动作更熟练。看似一场场演训的堆叠,其实背后是一套指挥体系的重构在稳步兑现。线索得从更早的一个秋日说起。
从分兵种到联合
2015年9月3日,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上,一个短促有力的决定点明方向——裁军30万。减法听上去冷峻,但它是联合作战加法的前奏。两个月后,11月24日至26日,中央军委改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定下了新基调:面向新安全环境,指挥体系必须更高效。那时候的七大军区——沈阳、北京、济南、南京、广州、成都、兰州——在专业分工上优势明显,却也暴露出层级偏多、跨兵种反应慢半拍的结构性问题。
变革不在纸上打转。2016年1月16日,七大军区正式停止指挥权,五大战区进入试运行;2月1日,北京八一大楼的成立大会一槌定音,东部、南部、西部、北部、中部五大战区“起跑”。配套理念也被直白地表达为“军委管总、战区主战、军种主建”:军委统筹战略与制度,战区专注作战指挥,军种负责力量建设。这是从“分兵种”到“联合”的结构性翻译,目的是把冗余压缩,把反应链条缩短。
指挥链条的再造
改革要落地,先得理顺部队序列。集团军由18个精简至13个,陆、海、空、火箭军集中进联合作战体系,训练、后勤、保障等功能从军区型管理转向战区型协同。很多官兵在2016年上半年经历了频繁调动、岗位重组与装备更新,磨合期不短,但没有大乱子,训练强度反而上去了。年底前,五大战区基本成型,联合机制初显,指挥链条变短带来的好处在演训场一目了然。
地理与使命的并置
五大战区不是简单的划线,而是结合战略方向的再分工。东部战区总部在南京,统辖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任务直指东海与台海;南部战区在广州,覆盖广东、广西、湖南、云南、贵州、海南,是南海方向的主力;西部战区在成都,跨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西藏、四川,边疆稳定与高原机动是底色;北部战区在沈阳,含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山东,对东北与远东压力要有硬度;中部战区在北京,辖北京、天津、河北、山西、河南、湖北,护京畿与全国支援要做到“起而能至”。
装备画像的对照
战区的性格,往往被装备写在脸上。东部战区陆军编成71、72、73集团军,重装与两栖并重:99A主战坦克、04A步兵战车、05两栖装甲车、PLZ05自行火炮构成地面拳头,两栖登陆能力突出。海军东海舰队以055型万吨驱逐舰、052D导弹驱逐舰、054A护卫舰、071登陆舰为骨干,同时配有039A常规潜艇与核潜艇支队。空军则是歼-20、歼-16、歼-15、歼-10C、轰-6K、运-20、空警-2000与空警-500的体系化组合,地空防御由红旗-9B、红旗-16、红旗-17织成网。
南部战区侧重复杂地形与远海方向。陆军74、75集团军下辖轻型合成旅,适应丛林与山地,96B坦克、08式步兵战车、09式两栖装甲车、PLZ07自行火炮相配套。海军南海舰队的远海轮廓更为抢眼:辽宁舰、山东舰、003福建舰与在建的004型,形成4个航母战斗群与3个两栖攻击群,驱逐、护卫、潜艇数量充沛,反舰、防空、反潜与巡航打击覆盖完整。空军主力机型与东部相当,岛链方向的防空同样构筑成面。
西部战区陆军以高原作战为核心——76、77集团军拥有规模最大的高原合成旅,96B坦克与08式步兵战车、PLZ07火炮形成地面支撑,摩托化山地部队与无人机牵引火炮结合使用,边防与反恐是拿手。远程打击方面,火箭军在该方向的威慑尤为明显:东风-5B、东风-31A、东风-41提供洲际打击能力,东风-15B、东风-16、东风-21D、东风-26构成中程打击“梯队”,精度与覆盖兼备。空军列装歼-11B、歼-10C、轰-6K、运-20、空警-500,高原条件下的预警与补给是重点。
北部战区的“耐寒重型”标签很鲜明。78、79集团军的重型合成旅以99A坦克、04A步兵战车、05两栖装甲车、PLZ05火炮为基本盘,东北平原机动迅捷。海军北海舰队以辽宁舰编成一个航母战斗群,配套驱逐、护卫、潜艇体系成熟。空军在歼-20、歼-16、歼-15、歼-10C、轰-6K、运-20与预警机支撑下,构筑密集的红旗系列防空网。
中部战区的关键词是“护城与支援”。80、81集团军承担重型旅快速反应,99A等重装保障京畿安全。火箭军的东风系列在这里形成首都圈的纵深火力保护,空军以歼-11B、歼-10C、轰-6K、运-20与空警-500为核心,红旗防空系统把华北上空织密。地理位置带来的优势是“起飞即支援”,内陆机动几乎无死角。
训练节奏与跨战区协同
从2017年起,联合演习成为常态。东部有海峡方向的“雷霆”,南部有“南海利剑”,西部在高原反复拉练,北部把冰雪机动变成日课,中部的快速反应是全国演训的“传送带”。“联合利剑-2024A”和“联合利剑-2024B”两次环台演练都体现了陆海空火箭军同域协同的成熟度,2025年4月的环台演练延续了这一范式。跨国合作同样是课表的一部分,“海上联合-2025”中俄合作进入海上合练阶段;“和平神鹰-2024”则是与印尼的人道救援减灾任务;“可汗探索-2024”在蒙古,多国维和框架下交流程序与标准;“和平团结-2024”由中国与坦桑尼亚、莫桑比克联手,从下旬练到8月中旬收官。演习不是展览,练兵与秀肌肉是两条线,但协同能力的增长是真实的。
体系与制度的小科普
军区改为战区,不只是“换匾”。所谓“战区主战”,重点在统一战场态势感知与联合火力分配;“军种主建”,则是按各兵种技术迭代与编制优化节奏补齐短板。集团军作为陆军的基本作战单位,在精简至13个后,重型、合成、两栖、山地等类型分工更清晰。火箭军是远程打击的主轴,东风-41的机动化在2022年后进一步推进,形成更灵活的远程核常兼备态势;那一年,歼-20完成升级、055驱逐舰批量列装,空海远程与制空网络延伸。到2023年,数字化指挥系统上台阶,数据链连通全域,情报、侦察、指挥、打击闭环更快;2024年,全军开训强调上天入海的多样化科目,真实环境中验证体系能力。
海军的规模目标曾有两道刻度:有一个“2025年达成400艘舰艇”的目标,也出现过“2025年海军475艘舰艇目标近在眼前”的表述。从规划到落实,数字的变化折射的是资源与任务的动态匹配。更关键的是结构与能力:航母战斗群与两栖攻击群的配套、远海补给与信息支援、反潜体系的完善,这些决定了吨位背后的含金量。战略支援部队在网络、太空、信息战上的能力加持,则把联合作战的“骨”与“血”连了起来。
战区的互补与边界
五大战区各有侧重,却不封闭。东部在台海方向强力,既能以航母群与火箭军实施封锁与打击,又能与南部在南海与东海形成联动;西部的高原机动与远程打击可为北部方向提供纵深震慑;中部的重型与火箭二线防护可随时支援各方向,形成全国性的机动总枢。陆海空火箭四位一体的结构让“单一战区像一个中等国家”的判断不再只是形容——东部战区的海空火力密度、南部战区的岛礁控制力、西部战区的高原与火箭威慑、北部战区的寒区海军与密集防空、中部战区的快速支援,各自都可以独立承担区域任务,又能协同接力。
变革的代价与收获
裁军30万是第一道坎,岗位调整与序列重组是第二道坎。2016年上半年,各战区摸索新流程,部队频繁调动,装备加速更新,磨合期需要耐心。到年底,联合作战机制定型,官兵适应速度快于预期,训练强度提升,指挥链条缩短的效果在演训中清晰可见。东部把东海舰队直接纳入战区序列,空军基地重部署;南部强化南海方向巡航与配置优化;西部整合高原边防力量,新疆与西藏军区直属管理;北部把北海舰队与陆军寒区部队配对训练;中部则在火箭军的重点防护之上完善首都圈联动。这些细节拼起来,是一次“摸着石头过河却步步扎实”的实践。
真实训练场景的展开
2025年上半年,科目更具体:海峡雷霆-2025A强调远程火力对港口的精确打击,南部的岛链防御增编陆战旅,西部76集团军重装推进,北部78集团军进行雪地集群机动,中部80集团军在快速反应上做“极限时间”演练。跨战区协作增多,东部与南部在东海与南海联手,西部的火箭支援北部,形成更快的全国性火力调度。装备迭代也在按节点更新:2022年之后,歼-20升级、055列装、东风-41机动化;2023年的数据链贯通;2024年的多域开训。这些都是“联合”的具体化。
制度与理念的背后
军改的目的不是为了变着花样出新词,而是面对“威胁更多样化”的现实完成自我更新。七大军区的“专业强”与“层级多”是一对矛盾,五大战区把“专业”留给军种,把“指挥”交给战区,用军委统筹来压住系统的复杂度。东部盯东海台海,南部守南海,西部固边疆,北部防东北,中部护京畿,职责清晰,有互补空间。用兵之道,讲究“势”。《孙子兵法》说:“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改革之“势”,求的是快、准与合,目的不是频繁用兵,而是在需要时能精准用兵。
大国形象与现实选择
国际演训不只是技术交换,也在不断传递“负责任”的信号。“和平神鹰-2024”“可汗探索-2024”“和平团结-2024”等多边任务,展示的是中国军队在人道救援、维和与地区安全上的参与能力。五大战区运行近十年,体系成熟,联合作战已经从概念走到实战化准备阶段,参与国际演训的比重与内容也随之扩展。周边热点不少,但中国坚持防御姿态、强调合作共赢,这与战区能力的提升并不矛盾——能力越强,越能稳定局势。
当代的军队建设,很少有“终点线”。五大战区在装备上继续走尖端路线,歼-20隐身与东风-41的远程覆盖、055的海上指挥枢纽功能,都是基石;在指挥上,数据链全域连通、战略支援部队的信息战支撑,提升的是“看见—决策—打击”的速度。海军的规模目标从400艘到475艘的刻度变化,背后是任务半径的外扩与能力维度的再平衡。战区发展为国防脊梁添骨,军队强了,国家稳了,和平空间才更宽。改革走到今天,像把一支大块头变成灵活劲的队伍——不是为了热爱战争,而是为了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的那一刻,有足够的准备与自信。
配资世界门户,配资平台投资,配资平台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