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邢生祥 通讯员 马正俊 逯明
“注意看这个螺栓的防松标记,还有桥面伸缩缝的间隙,暑运车流密度大,一点马虎不得。”6月30日,在兰新高铁海东西深沟特大桥上,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西宁工务段桥隧工马万里一边用检查锤敲击着设备,一边向身边的年轻工友叮嘱道。
暑运临近,马万里和工友们正进行着全面细致的设备检查,为这条交通大动脉的安全畅通保驾护航。这位扎根一线的“桥隧卫士”,以“火眼金睛”守护桥梁隧道,在岗位上“钻”出了多项国家专利,成为工友口中亲切的“发明家马师傅”。
桥隧检修工作远非简单的重复性体力劳动,处处需要巧思。长期困扰铁路维护的一个“顽疾”——网围栏与排水沟交叉口的水篦子极易被落叶杂物堵塞,导致排水不畅甚至水浸路基,清掏费时费力,让马万里寝食难安。
“那阵子真是魔怔了,走路、吃饭都在想怎么解决它,试了好几种法子,效果都不理想。”马万里回忆道。转机出现在一个普通的傍晚。在家炒菜时,看着抽油烟机“呼呼”地高效排烟,里面的止逆阀结构让他灵光乍现。
“油烟能单向排出去,水为什么不能?杂物和动物为什么不能拦住?”这个念头如闪电般击中了他。“有了!”他兴奋地喊了一声,下意识地把锅铲往锅里一扔,冲到书桌前抓起纸笔就画起了草图。
“老马!菜!煳了!”直到妻子带着嗔怒的声音响起,一股浓烈的焦煳味才把沉浸在灵感中的马万里拉回现实。他赶紧跑回厨房,面对黑乎乎的锅和又好气又好笑的妻子,挠着头不好意思地笑了:“哎呀,媳妇儿,对不住,对不住!刚才想到个解决水篦子的好点子,太激动了!”
正是这份近乎“走火入魔”的专注,催生了“自动排水栅栏”,这个巧妙利用水流自动启闭的装置,完美实现了马万里的构想:“水流顺畅排出,杂物被有效拦截,小动物也无法钻入。”
“你看,水流冲过来,栅栏片被冲开,杂物排了出去;水流小了或者停了,栅栏片靠自重和设计就自动闭合,严丝合缝。”马万里在现场指着安装好的装置,自豪地向大伙儿演示。这项诞生于厨房灵感的智慧结晶,最终荣获国家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并在全段多个关键地段推广铺设,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难题。
创新之火一旦点燃,便成燎原之势。2017年,以马万里名字命名的“万里工作室”正式挂牌成立,成为孕育高原铁路技术创新的摇篮。
“搞创新,不要怕失败,就像我这‘锅铲专利’,灵感可能就在身边。”在工作室里,马万里常这样鼓励年轻人。他牵头攻关“透明桥梁支座防尘罩”等15项技术难题,总结提炼出《隧道衬砌“看敲听诊”四字检查法》等4项高效作业法,多项成果获得国铁集团及青海省QC优秀成果奖。马万里本人也荣获青海省“昆仑英才·技术技能人才”项目“青海高原工匠”称号。
“马师傅教东西特别活,总能用生活中的例子讲明白复杂的原理,一听就懂。”徒弟史云雷这样评价。作为公认的“金牌名师”,马万里将一身本领倾囊相授,年均培训桥隧工3000余人次,先后带出3名高级技师、8名技师和24名高级工,为高原铁路锻造了一支技术过硬、勇于创新的精兵强将。
配资世界门户,配资平台投资,配资平台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