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家”集结!广州与你同行
“这趟研学之旅,值了!”中南大学博士生陈学驰摩挲着手中的奖牌笑着说。
7月末的黔南,16所高校的30名学术尖兵在此集结,以“人工智能+”为刃,剖开千行百业的创新可能。
为探索出一套可持续的人才发展方法,搭建可持续的人才交流平台,7月26日至31日,广州人才集团联合华南理工大学,发起了首届“未来科学家”研学活动。
这是一场关于人才培育的新探索,从诞生起便自带公益“基因”。“所有学员交通食宿全免费,没有任何功利目标”,华南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文宏介绍,此次研学将推动青年学者从“学术参与者”向“科研探索者”转变,助力其科研探索能力的进阶提升。
仰望“中国天眼”的银辉,俯听茶垄间的现实需求,首届“未来科学家”研学活动正将创新星火种入现实土壤。“做青年人才的同行者,让科学猜想落地生根!”广州人才集团党委副书记骆志萍说。
星空下的灵感交响
深夜的贵州茶山营地灯火通明,四位来自不同高校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正为一组CT影像数据展开激烈讨论。一周后,这支团队以从零起步、仅用一周完成的“智疗云”癌症免疫治疗预测平台,斩获“未来科学家”研学活动桂冠。
“‘智疗云’落地性强,有较好的技术支撑,针对免疫疗法的细分领域,为个体解决癌症提供了有普适性的解决方法,让人眼前一亮。”营地导师、网才股份首席科学家邝美华说。
来自天南地北的高校,这些“学霸”汇聚贵州都匀,当他们在星空下自由交流,一颗颗创新的种子也在悄然萌芽。
创新无法被设计,但土壤可以培育。“创新人才很少是教出来的,而是各种要素烘托出来的。‘未来科学家’研学项目搭建了一个创新要素集聚的平台,创造了一个激活灵感的环境,探索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文宏说。
在黔南茶山的自然怀抱中,学员们卸下了实验室的拘束。上海交通大学溥渊未来技术学院及未来电池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万佳雨是此次活动的营地导师之一,“学生在茶山徒步等活动的放松状态下或许更易突破思维定式。”
更重要的创新催化更来自30位学员的多元背景,覆盖16所高校的计算机视觉、生物信息、材料科学等十余个领域。“任何成果都无法由单一学科独立完成,唯有打破壁垒、融合多学科流程,才能迸发真正的创新火花。”活动总指导、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邓方说。
智疗云项目的诞生印证了跨界火花的能量。队长王冰洋深耕具身智能,队员单泳齐擅长大模型算法,在项目中负责智疗云模型算法的开发和改进。队员李卓奥聚焦医学影像领域,徐明华投身生物信息研究。最终,这种“强制混搭”使医学难题与算法优化最终碰撞出革命性解决方案。
网才科技(广州)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活动聚焦学员提出的9个科学猜想,横跨人工智能、能源材料、生物医学等前沿方向,依托“打散学科、重组团队”的机制,每组须融合至少两门学科解决真实命题,通过交叉学科交流,激发灵感,对科学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自然环境的催化、学科壁垒的解构.....创新在各种条件的烘托滋润下自然生长。当年轻科学家们站在中国天眼之下,仰望的不仅是浩瀚星河,更是人类创新的无限可能。
让技术走出象牙塔
和王冰洋团队一起“卷”到深夜的,还有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张文博。
与两位本科生一起——来自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刘丽婷以及来自重庆大学的江京恬,张文博提出的团队项目,是一款能自主跟随老人、监测生命体征的“扁鹊随行”AI机器人。
人工智能,是这几天的高频词。
在过去一周的研学活动中,学员围绕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主题,在跨学科交流与实践探索中,精选了AI+能源、AI+健康、AI+感知等多个领域科研猜想课题进行了深度研讨。
首届“未来科学家”研学活动选择“人工智能+”为主题,本质是为青年科学家提供最具时代感的创新画布,是活动以回应时代与国家需求为使命,推动高校科研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的生动实践。
“人工智能已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各国都在抢占制高点,我国也不能落后,人工智能正是需要这些‘未来科学家’们大展身手的领域。”营地导师、华南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钟竞辉说。
活动聚焦前沿技术,更深挖现实需求,技术必须解决问题,否则只是实验室“玩具”。
此次活动的一大亮点在于校企资源的深度整合与“双导师”创新培养机制。广州人才集团发挥人才服务与产业对接优势,联动企业提供科研场景需求;华南理工大学副校长许勇,北京理工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邓方担任总指导;来自华南理工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以及广州人才集团的三名跨学科专家组成营地导师团,带来从基础理论到产业应用的全链条指导。
张文博介绍,“扁鹊随行:会行走的智慧问诊机器人”核心技术源自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人本计算团队的研究成果——去中心化数据和大模型驱动的互联网智能医疗服务体系研究。
“此次研学中,我们进一步深挖实际需求,在导师邝美华指导下,瞄准老年人群体居家健康及情感陪伴现实痛点,在已有技术的基础上,让整个产品设计,尤其是商业模式上,更加完整及贴合智慧养老市场需要。”张文博说。
这条产学研共振之路才刚刚启程。随着广州人才集团与黔南州共建的“人才交流研学基地”揭牌,更多融合前沿探索与现实关怀的科技星火,将从这里照亮中国创新的未来征途。
南方+记者 洪钰敏
配资世界门户,配资平台投资,配资平台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